中国皮影艺术源远流长,它融绘画、雕刻、音乐、影像表演及唱、白为一体,是一种深受人民喜爱的古老而又奇特的艺术形式。余家皮影戏1947年进入蚌埠,2007年列入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纳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充分了解和学习余家皮影,弘扬和创新传统文化,信息系暑期社会实践小队团队于2016年9月9日赴蚌埠市禹会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直接到达了禹会区文化馆,余老已经等候多时了,在余老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余家皮影戏1947年进入蚌埠,2007年列入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纳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余家皮影戏来到蚌埠演出传统剧目东、西、南、北四大游记,因其独特流派艺术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迅速成为地方一绝。在文化大革命年代皮影戏遭禁演,所有的历史资料剧本、剧照、奖状皮影人子被抄去。焚烧、毁坏殆尽。而作为传承人的余家兄弟则被下放宿县大泽乡。直至1975年随着文化上的拨乱反正,才得以重返蚌埠。在文化部门恢复传统戏后,余氏三兄弟不顾年迈、重操技艺。80年代皮影演艺达到顶峰,每逢周末和过节,一天能演七八场,场场爆满。
探访结束之后,志愿者们感慨颇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民族性与大众性的特点,与先进文化建设血脉相通。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文化创新必将发挥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