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
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A档)

基础教学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基础教学部
基础教学部:双轮驱动,四季润心——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及社会服务创新实践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05 阅读次数: 【关闭】

心理健康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基石,更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核心课题。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深耕细作,以“多元课程建设”与“辐射社会服务”为双轮引擎,构建起“校内育心、校外赋能”的协同创新体系,在课程深化、实践拓展与社会服务中硕果累累,为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一、“双轮”驱动课程建设与实践创新

(一)理论课程:点亮心灯

学校严格遵循教育部要求,按 1:4000 师生比配齐4名心理专任教师与15名兼职教师,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面向全体大一新生开设32学时《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年均授课超3000学时,成为筑牢学生心理防线的“第一课堂”。课程摒弃枯燥说教,通过真实案例分析、互动游戏体验、小组讨论分享等形式,将心理调适技巧、情绪管理方法等知识具象化,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自我关怀。

(二)实践活动:知行合一

创新构建“课程—社团”联动实践模式,让心理教育走出课堂。实践课程占8个学时,内容丰富,极具创新性,通过“一圈到底”“六人七足”等团队游戏锤炼协作能力,借助“校园之美”创意采集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美好。同时,课程拟依托心理实训室开展更加具有深度的体验教学活动,进一步实现心理知识从“听懂”到“会用”的行为转化。教师自主组建“PsyPlay 心剧社”,吸纳 400 余名学生参与剧本创作、心理剧排练等活动,有效延伸实践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师资建设:提升专业能力

部门多次选派教师参加课程建设、心理疏导以及危机干预等专题培训活动,并且邀请专家莅临学校开展讲座与教研活动。其目的在于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保证教师能够更好地契合教育发展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四季润心”:五育并举 滋养心灵

(一)春之绘梦:美育中激发创造力

春季将户外写生与德育深度融合,组织学生用环保颜料描绘校园春景与城市风貌。在笔墨丹青间,学生既感受自然之美与人文温度,又释放学业压力,创造力与审美力同步提升,艺术的疗愈力量让心灵获得滋养。

(二)夏之跃动:体育里增强协作

夏季以体智竞赛为载体,开展户外拓展、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学生在奔跑与协作中释放青春活力,学会沟通配合、直面输赢,团队凝聚力的增强与运动多巴胺的分泌,共同筑牢积极乐观的心理防线。

(三)秋之拾趣:劳动间感悟生活

秋季聚焦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开展落叶捡拾及艺术创作、校园绿植养护等实践活动。在动手实践中,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感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活真谛,浮躁心态得到沉淀,责任感显著提升。

(四)冬之墨香:文化中沉淀智慧

冬季以传统文化浸润心灵,开展书法创作、经典诵读等活动。学生在笔墨流转与文字品读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浮躁之心逐渐沉静,从传统智慧中汲取面对挫折的勇气与力量。

“携手追‘心’去 四季伴‘理’行”系列活动成功实现“五育赋能心理成长”的目标,相关经验获安徽省教育厅多次报道并获得安徽省高校第四届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论坛优秀案例,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时序 + 融合”心理育人新范式。

三、医校协同:专业支持与精准干预

(一)医校共建:搭建专业桥梁

与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携手打造心理健康实践基地,构建“医校共建”服务网络。积极参与“心理大篷车进校园”公益活动,为2000 余名中小学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与专题讲座,同时为校内学生开通心理危机干预绿色通道,实现“预防-筛查-干预”无缝衔接。

(二)科研合作:智能评估与干预

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探索心理健康智能化发展路径。2025年获批校级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工程项目,计划融入 AI 技术优化课程体系与评估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学生心理状态精准画像,构建“评估-干预-跟踪-反馈”的闭环管理模式。

四、校企联动:扩展心理健康服务范围

(一)平台搭建:聚焦职业需求

与滁州职教集团联合共建“心理压力联合研究中心”和职业素养专业委员会,聚焦职业院校学生与企业职工的心理健康需求。针对职业发展焦虑、职场人际沟通等核心问题,研发专属心理服务方案,实现校园教育与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二)组织培训:共享心理资源

承办滁州市职教产教融合培训班心理健康模块,为13所中高职院校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我校专任教师积极筹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和《房树人绘画心理体验》两场讲座,有效促进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利用。

教师团辅:释放工作压力

组织教师进行团体辅导活动,有效提升教师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同时,通过这些互动和协作的过程,可以进一步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构建一个更加和谐、高效的工作环境。

、“五进”服务:构建社会支援网络

教研室以“专业培训、主题讲座、团体辅导、科普宣传”为核心抓手,推动高校心理健康资源向多领域延伸,打造“校地共建、军民共育、社企共享”的特色服务模式,形成“五进”服务新亮点。

(一)进学校:护航成长“第一公里”

积极参与“心理大篷车进校园”公益活动,走进滁州市第二小学、紫薇小学、第四中学等,现场提供心理疏导服务,为2000余名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压力管理”“情绪调适”等专题讲座,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

(二)进军营:筑牢官兵“心理防线”

教师团队赴军分区开设3场心理相关专题讲座,深入部队开展团体辅导,通过互动游戏、分享交流等形式,帮助官兵掌握科学调节方法,缓解训练压力。

(三)进企业:赋能管理者“心动力”

教师赴天长市委党校,聚焦企业管理者心理健康与管理效能,量身定制压力管理课程,帮助管理者掌握压力识别、调节与管理的科学方法,以积极心态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四)进政府:助力公职“专业应对”

在滁州市卫生健康委组织的专项培训中,围绕“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应对”主题进行宣讲,覆盖政法、公安、教体、民政、残联及医疗机构等多个部门,为公共部门工作人员提供科学应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专业指导。

(五)进社区:普及大众“心理常识”

走进社区开展系列心理科普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居民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社区整体心理素养,营造健康和谐的社区氛围。

、成果展望:培育身心双健人才

(一)成果斐然:彰显实践成效

教学团队斩获安徽省优秀心理健康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省级科普大赛专业组一等奖等多项荣誉,2项案例获评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1名教师获评安徽省高校第四届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论坛“先进个人”,2名教师参编“十四五”国规教材一本,其中一名教师担任副主编,2名教师加入滁州市心理健康知识科普专家队。社会服务覆盖学生、教师、官兵、企业职工等多群体,累计受益超万人。

(二)展望未来:持续创新前行

教研室计划于2025年11月底承办滁州心理学会换届大会,并且正在积极申请承办2026年6月举办的“安徽省高校第二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研讨会”。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课程 + 服务”双轮驱动模式,完善“五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推进 AI 技术与心理教育深度融合。持续扩大区域影响力,为培养身心健康、兼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技能型人才保驾护航,为社会心理健康事业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供稿:杨 画

初审:梁金荣

复审:刘 杰

终审:李晓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 ©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 皖ICP备06012098号 | 校址:安徽滁州丰乐大道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