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越深入,遇到的问题也越复杂。在职业院校当前的改革与发展中,有几种不良倾向非常值得关注。一是心态浮躁,匆匆忙忙上路,却不清楚为什么出发;二是似是而非,表面上是在改革,实质是沽名钓誉;三是忽视常识,严重缺乏问题意识,对显而易见的问题视而不见,对于学生的诉求麻木不仁。职业教育出现的问题,根本原因还是没有牢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原则,对职业教育缺乏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复杂局面之中迷失了方向。
为了让职业教育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应有作用,不断提升吸引力和影响力,职业院校需要回归“四个常识”。
一是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个区域所需要的高端人才可以引进,但中低端人才需要本土化培养。职业教育就是为当地培养“招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需要多少就培养多少,需要什么专业就办什么专业。对于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人反对。但在实际中,最大的问题就出现在这个方面。招生时多多益善,能招什么专业就招什么专业,能招多少就招多少,导致就业时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专业无法对口,在工作岗位上还不如农民工得心应手。还有不少职业院校毕业生主要在外地就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对接外地经济发展需求很值得怀疑。因此,实现产教融合绝不是喊喊口号,首要的事情就是搞清楚当地发展需要什么人才。
二是教师的天职是育人。职业院校教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具备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目前职校教师中系统学习过职业技术教育学的人凤毛麟角,而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却因为种种原因进不了职业院校。原因之一就是一些职业院校没有将教师真正作为一种专业职务,教学组织者缺乏起码的科学意识,而质量意识、创新意识、规范意识更是无从谈起。在“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中,较为重视教师的技术实践能力,而忽视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甚至许多职业院校将从企业引进的技术人员直接作为“双师”,认为高级技师、工程师是最好的教师。在此,笔者有必要赘述一下,职业院校教师既需要掌握生产技术知识和经验,又需要掌握教育知识和经验,是一种特殊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就如同一名仅仅懂得四则运算的人员,并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
三是培养合格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在一次调研中,一家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长谈道:“现在城市职校的不少毕业生,别说干活,在车间站半天都受不了。”诚然,企业的生产环境还有改进的空间,文明生产离现代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然而,作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的职业教育,就应该面对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不能将教育目标定位于10年之后的企业需求。当前职业院校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注重了技能训练,却忽视了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的培育,一些学生甚至压根儿就不想从事职业工作,技能训练就不可能有效。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职业院校生源素质较差,在知识素质和心理素质上存在一些缺陷,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职业院校不能照搬普通教育的课程模式,而应该强化补偿教育,也就是缺什么补什么。学校一边套用通用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一边在抱怨生源素质差,这就是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表现。
四是企业是最好的实践场所。要实现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无缝对接,将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场所无疑是最适合的。但是,由于区域内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建设区域共享型生产性实训中心是企业协作的必然结果。只有在区域内职业院校较少,且有明确分工时,才适合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然而,在过去的改革中,不少职业院校不顾条件、不分类别、不看效果,盲目地“引企入校”、建设校内工厂,违背了职业教育规律。国际上占主流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就是将企业作为职业教育主体、将企业人员作为实践教学主体。放着企业现成的先进设备不用,在校内复制一个“真实情境”,这不是产教融合,而是产教分离。(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