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聚焦提升“三力”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5日 17:05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阅读次数: 【关闭】

近年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明确提出“以建设高水平专业群为引领,全力推进高水平院校建设,全力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教育桥头堡”的工作目标,围绕创“双高”、强服务、育人才的工作主线,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育人模式,突出实践教学,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以“双高”建设为引领,打好内涵建设攻坚战,提升关键办学能力

“十四五”以来,学校坚持以“双高”建设为引领,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发展,实施“‘双高’攻坚年”“‘双高’冲刺年”行动,以“优秀”等级通过浙江省“双高”建设绩效考核,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质的提升。

优化教育环境,夯实发展基座。坚持顶层设计,明确学校一个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主要措施、保障机制等8个方面工作。规划建设用地827亩、总投资估算约33.51亿元的新校区项目全面开工建设。迭代实施“党建达标年”“党建提升年”“党建品牌年”行动,培育打造“衢职先锋”党建品牌,党建引领事业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领军人才柔性引进和现代产业导师特聘计划,构建阶梯式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人才队伍整体实力得到提升。近3年,23个教师团队在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奖,1个团队进入国赛,3个团队入选浙江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学校入围全国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名单。

对接产业需求,构建专业矩阵。紧密对接衢州区域六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针灸推拿、中医学两个国控专业获国家教育部门批复增设并连续多年招收高分段考生。建成医护康养和工业互联网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升级数字创意设计、现代商贸服务、智能制造3个专业群,布局运动休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2个新兴专业群,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频共振的“2+3+2”专业群建设体系。与区域龙头企业共建华友新材料学院等一批产业学院,形成“一群一产业学院”的布局。积极推进市域职业教育改革,牵头建立衢州市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县域智慧学院等分校区3个,试点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专业6个,布局5个区域中高职五年长学制试点,带动中高职育人水平协同提升。高质量建成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大健康公共实训中心等省级产教融合平台8个,“科创中国”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基地成功入选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化工技术专业类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项目立项为国家教育部门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

实施改革创新,完善治理体系。坚持问题导向,确定制度创新、内设机构优化配置、数字校园、校园文化、空间布局优化五大课题,以改革创新突破学校高质量发展瓶颈。持续推进制度“废改立”工作,修订各类管理办法200余个,全面优化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全面激发学校快速发展的内生动力。构建多元综合性评价体系,持续推进“管理质量年”行动,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以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为核心要素,不断完善二级学院、职能部门综合绩效考核体系。持续谋划推进数字化改革和数字校园建设各项任务,着力推进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重点打造“智治一块屏”“智能一表通”“采购一件事”“启航e账户”“校园进出一件事”5个特色场景应用,学校被评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以服务发展为导向,打好职教赋能攻坚战,提升区域影响辐射力

学校始终坚持“俯身贴地、提升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主动发挥学校专业、人才优势,全力推进服务衢州市经济社会发展。

开展技术服务。开展“六个一批”服务地方发展专项行动,即走访一批企事业单位、征集一批校企合作需求、签订一批技术服务合同、培育一批教科研项目、推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一批学生本地就业。全校建立30余支技术服务团队、12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常态化走访企事业单位1000余家,推进技术联合攻关,技术服务产业、企业成效显著增强,领衔立项浙江省“尖兵”“领雁”“揭榜挂帅”等助力企业攻关项目144项,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超1000万元。致力于构建良好的科技服务和创新生态,建成省、市级博士创新站、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市级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服务创新平台23个,建成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大健康公共实训中心、工业互联网产学研综合体等省级产教融合平台8个,引进国家、省级学会建成衢州市学会服务站3个,构建“国—省—市—校”四级技术创新服务团队,推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近年来,学校省级基金立项数居浙江省高职院校第二名,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开展社会培训。充分发挥专业、师资及四省边际区位优势,建成衢州农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等社会服务和技能培训平台,按照党建统领、基层治理、产业培育三大板块设计六大类30个培训项目,积极开展社会培训,着力培育“衢州有礼”“衢州乡旅”“衢州月嫂”三大培训品牌,“衢职培训”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年社会培训量突破2万人次。聚焦“扩中”“提低”共同富裕重大改革,成立四省边际(衢州)共富学院,承担共富学院总校建设任务,联动专业教学点、龙头企业、社会机构搭建“线上+线下”四省边际(衢州)共富学院平台,加大新蓝领、新工匠、新农人培育力度,开展“线上+线下”各类培训活动,已有6万余人次参与培训。牵头组建浙闽赣皖四省边际职业教育联盟,成员单位达68家,年社会培训量7万余人次,培训基地突破60个,联合打造精品项目18个,惠及四省边际近20万人。其中,“衢州月嫂”培训惠及5万余人。

开展国际化办学。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为指引,坚持“教随产出、产教同行”,“走出去”和“引进来”双线提升国际化办学整体水平。“中文+技能”职业培训服务企业需求,服务浙江通天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本地企业“走出去”战略,与浙江通天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柬埔寨“丝路学院”,建设涵盖汉语教学、职业技能、管理能力、安全教育等五大类20余门课程的“丝路学院”课程资源库,打造海外企业“点单”、学校“派单”、二级学院“接单”模式。“引进+输出”双轮驱动培养国际化人才,与日本佐久大学合作办学开设护理专业,整合日本护理高端教学资源并将其进行本土化改造,形成新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教学模式。引进国际认可的《悉尼协议》认证标准,强化工程技术专业国际认证,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职业核心能力,推进专业课程国际化。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坦桑尼亚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项目护理员5级和软件工程技术员4级职业标准建设,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输出职业标准。推动南孔文化国际传播,依托衢州的南孔文化、杨继洲针灸文化,举办2024年世界针联杨继洲针灸国际夏令营,招收柬埔寨、马来西亚、瑞典等国家留学生来校学习。与美国雷德温市开展互派艺术家交流项目长达10余年,在美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展览20余次,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互动。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打好强基固本攻坚战,提升德技并修培养能力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着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体系建设,立项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30项,获得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一、三等奖各1项,2人获得浙江省高校思政微课大赛特等奖。组建“8090”和“00后”新时代理论宣讲团,着力打造“‘青春信仰青年讲’新时代理论宣讲团”思政品牌,开展理论宣讲1000余场,获得浙江省青年理论宣讲暨微型党课大赛宣讲决赛一等奖、基层理论宣讲成绩突出个人等荣誉,入选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建设项目。师生党员“百人话百年”专题采风活动影响广泛,青春成人礼暨大型思政公开课广受好评。

构建“1+1+1”育人模式。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构建以“毕业证书+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荣誉证书”为导向的“1+1+1”多元成长模式,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和“1+X”证书制度,实现每名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一本以上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一本校级以上荣誉证书。10余名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省市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完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青春成人礼和优秀学生表彰大会“三礼一会”制度,完善班级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学生教育管理质量评价和规划建设,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创新建立学生公寓功能型党支部,完善工作机制,开展思想引领进公寓、文化浸润进公寓、心理健康进公寓、劳动育人进公寓等活动。着力推进“五育”并举,美育和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体系,实施“工匠精神进课程”计划,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校两次获得浙江省大学生运动会“校长杯”。

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坚持人才培养“标准引领”“技术引领”和“创新引领”,建立以国家、省、校三级教改项目为支撑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体系,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开展书证融通、赛教融合、专创融合课程改革。近3年,1门课程入选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教师主持和联合主持建设国家教学资源库4个,新增国家规划教材5本。有效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深化校内职业技能大赛赛事体系建设,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学结合。近3年,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竞赛奖项7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A类竞赛奖项400余项,获得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银奖等。标志性成果不断取得突破,孵化学生创业项目74项,注册成立公司12家,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稳定,学校获得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在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中,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6项核心指标均列全省高职院校前1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