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172课:司马迁义退玉碧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3-06-26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我们今天能比较清晰地了解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必须要感谢历代秉笔书汗青的史家,司马迁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明星,他历经艰辛蒙辱著成的52万言《史记》,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林林总总了3000余年的史事,打开了后人追寻历史的通道,他义退玉璧的举动,也成为他伟大人格的一个佐证。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盛赞司马迁《史记》的惺惺相惜之语,证明了伟大人物的精神是相通的,二千年沧海桑田不变的是中国的脊梁,正是他们让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照亮未来。

据记载,司马迁任太史令时,有一天,朝中得势的将军李广利派人给司马迁府上送来了一件礼物。司马迁的女儿小心翼翼地打开礼盒,看到里面装着一对晶莹透亮的玉璧,不禁惊呼:“太好了,这真是世上稀奇之宝啊!”司马迁笑笑说:“玉璧贵在无瑕,人也应当如此,我只是一个平庸而且地位低下的小官,从不敢以璧自比,如果我收下这对玉璧,心灵上就会留下斑污,并要受制于人。” 很想留下玉璧的女儿听了,会意地点点头。于是司马迁写了一封回信,请李广利派来的人连信带礼物都带回李府退还。

司马迁,生卒年不详,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的太史令,专门负责管理天文历法、记载史事。出生于史官世家的司马迁十岁起就开始读古文,良好的家教对他后来的治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后来司马迁跟随父亲前往都城长安,向学问大家孔安国和董仲舒学习《春秋》和《古文尚书》。在二十岁时,司马迁开始游历天下。“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峰,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南略邛、笮、昆明”。后又游了许多地方,前后20年,行程数万里,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对当地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轶闻趣事,都作了深入的调查和详细的记录,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史料,这对他以后《史记》创作,在构思、取材和词藻、气势等诸多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108年司马迁任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开始着手实现父亲生前的愿望——编著《史记》。

可是仅几年后,公元前99年,李陵因被匈奴击败而降敌,司马迁坚持为李陵辩解被汉武帝打入狱中,一年后朝廷让司马迁选择交50万钱赎罪或选择腐刑免死。司马迁想起在洛阳探望重病的父亲司马谈时父亲的嘱托,想起自己付出近10年心血编著岁月的努力,他最终决定接受腐刑免死,在狱中坚持撰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担任中书令一职,继续发愤著述,最终得以完成这部光辉的中华文明史巨著,前后约14年,写就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为止的这段历史。

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秉笔直书,无疑会得罪当朝权贵甚至皇帝,因而,司马迁自己完成作品后感觉应该“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传之其人”。我们如今能读到《史记》,还要多亏一个人,那就是司马迁的外孙杨恽,他在成为平通侯后,上书汉宣帝,《史记》才得以重见天日。  

王子曰:《史记》这一盛世“谤书”,冲破当代人不著当代史的禁忌,毫不顾忌为尊者讳的传统,敢于把开国皇帝和在世皇帝拉下神坛,对于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却遵其于世家地位,诸子百家都能在《史记》中占一席之地,历史上百花齐放的中华文化得到完整地呈现。司马迁,在雕刻中华文明史的丰碑时不小心将自己一并刻入。一个被辱失去男性特征的身体残缺之人,在精神上却是那样地完满,昂然挺立在中华文化的时空中,横亘古今,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伟丈夫。”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的“偷生”胜于无数猛人的“壮烈”,他不愧于中华文化史的“守护神”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