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165课:蒲松龄刺贪刺虐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3-05-08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火出圈的淄博烧烤,充实和温暖了国人的胃,抚慰了疫情后人们的心,给节日平添了如许之多的烟火气,成为网上网下一个现象级的事件。放眼历史,淄博对国人的贡献,可不止有烧烤这物质大餐。几百年前,淄博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给国人奉献了一份精神食粮,经久不衰,在书中蒲松龄以笔为矛刺贪刺虐,将现实社会中人民的苦难写入书中,将人民追求公平正义的精神期盼留诸笔端。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16401715),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字留仙,号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蒲松龄的祖辈自明万历起“科甲相继”,是典型的书香门第和望族。但到了蒲松龄父亲时却因家道衰落弃读经商,因“为寡食众,家以日落”,被迫分家,四个儿子每人授薄田二十亩,蒲松龄分到“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篙满之”,大门连门板都不齐,附近狼嗥鼠鸣,境况萧然。这致使蒲松龄只能“卖文为活,废学从儿。纳税倾囊,愁贫任妇”。

幼时聪慧的蒲松龄自幼由父亲教读,“经史皆过目能了”。学习八股文之余,“辄喜东涂西抹,每于无人处时,私以古文自效”。十九岁时“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山东学使施闰章十分赏识,对其文章批语道:“首艺空中闻异香,下笔如有神。“后来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司文郎》一篇里,安排了一位盲和尚,让考生烧文章,通过靠鼻子闻香臭来判定文章好坏,一定是想起了当年施闰章对他文章的评价吧,而主人公王平子尽管文采出众,却屡试不第,实则映射出作者蒲松龄的命运。

但三试第一后,蒲松龄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直到72岁,仍只是个贡生。在他三十一岁时,短暂出任扬州府宝应县知县孙蕙的幕宾,远离家乡,来到江淮。当时淮扬地区连年水灾,民不聊生,蒲松龄亲眼目睹官府的黑暗、豪绅的贪残和人民的苦难。“新闻总入狐鬼史,斗酒难消块磊愁。”他将现实和自身激起的忧愤,倾注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之中。

南游归来的七八年间,蒲松龄科举无望,家贫难以为继,最终被同邑乡贤毕际有家聘为西席,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家庭教师,时长达三十年。毕际有出身官宦,曾任扬州府通州(今南通市)知州,家中有石隐园、绰然堂、效樊堂等建筑,更有藏书甚富的“万卷楼”,为蒲松龄读书和写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授徒之余,蒲松龄继续撰写《聊斋志异》等,东家毕际有能理解蒲松龄的坎坷遭遇和狂放不羁。两人诗酒论文,相处甚得。毕际有去世后蒲松龄写下《哭毕刺史》“海内更谁容我放,泉台无路望人归。”

蒲松龄一生著作很多,诗、文、词、赋、戏曲、俚曲等均有佳作,大概在分家以后,做私塾教师时,就开始写《聊斋志异》。书中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腐败、官贪吏虐、豪强横行、生灵涂炭,都在《聊斋志异》中有所反映,大胆揭示了人民痛苦生活的原因主要来自贪官污吏。在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故事中,《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为代表。其中席方平因喊冤从阴间告到天上仍旧不得伸张的悲惨境况,令人绝望,在人间没有公平,到阴间也难伸张正义,席方平所受之苦难连小鬼都不忍而暗中相助的情节,令人深思难忘。

康熙四十八年(1709)岁暮,70岁的蒲松龄结束了塾师生活回家,虽然自家“聊斋有屋仅容膝”,不能与毕家的环境相比,但他在斗室里“心境闲暇梦亦适”。康熙四十九年(1710),才补了个岁贡生,但仅四两岁银还要多次申请却被县令扣押不发。康熙五十二年(1713)贤妻刘氏去世后他格外孤寂,每每“对酒无欢只欲愁”。两年后蒲松龄在正月受寒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王子曰:蒲松龄一生生活愁苦、考试悲苦,写作幸苦,他不可能像现代人这样实现烧烤自由,他在年关时节写《祭穷神》,恳求穷神不要老是缠着自己不放。一生为穷所困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是自由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龄不仅在书中意欲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把更多的笔触倾注描写给了民众的苦难,人民所向往的正义在书中得到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