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曰:“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在滁州市老街西大街清流文化街区里,有一座根据历史记载复建的奠枕楼,当年是辛弃疾首建此楼并登楼“凭栏而望”,留下了《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如今它再次静静地矗立,无声地提示着滁州另一位宋代“老太守”的知滁惠政。
被誉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当之无愧的,他幼时受英勇抗击匈奴的霍去病影响,将名字改为辛弃疾,想学霍去病那样抗击外敌。但他壮志难酬,四十多岁时退隐,将自建的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似乎寄情农家山水之乐,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透露出他内心的真实所思所想。不知晚年的他会否忆起在滁州的两年知州岁月和他主持建造的奠枕楼。
1172年,三十三岁的辛弃疾,由司农寺主簿升任滁州知州,他看到的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因为地处南北要道,是当时前线之地,兵乱连着灾荒造成人烟冷落,满城萧瑟。到1174年(宋淳熙元年)春离开,南下建康为官,知滁整整两年时间,政声显著。
当年春辛弃疾到任后,一年间就迅速恢复了市场,一洗滁州荒陋的面貌,据《宋史》记载,辛弃疾到任后,"宽政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他的措施就是降低赋税,招募流散的人员回来定居,以增加劳动力,训练民兵队伍,带领他们开垦种植荒地。恰逢滁州当年风调雨顺,粮食获得了大丰收,一年下来滁州百姓温饱就基本得到保障。
辛弃疾还出台了利商政策,规定凡是来滁州做生意的商贩,按原来的十分之三来征收商税,同时他又大搞市政建设,修起了酒楼宾馆,为来来往往的商人提供交易、休息和储存货物的场所。根据《滁州奠枕楼记》描述:“自是流逋四来,商旅毕集,人情愉愉,上下绥泰,乐生兴事,民用富庶。”意思就是说,政策一出,流亡的人从四处回归这里,商人旅客也都在这此聚集,人们情绪欢快,上下和谐安宁,大家生活有盼头干事劲头更大了,老百姓逐步富裕起来,看来招商安商亲商的效果是显著的,仅一年时间,“荒陋之气,一洗而空矣。”。
故而辛弃疾在当年秋季用财政结余建造起这座奠枕楼,王子想来,这是效仿滕子京在岳阳“越明年,政通人和,乃重修岳阳楼”的做法吧。奠枕,是取安居的意思。楼建好时安排了落成典礼,各方人士纷纷来留文赋诗,友人周信道来滁州相会并与崔敦礼各作一篇《滁州奠枕楼记》记述始末。辛弃疾登楼作《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少时祖父经常带着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在滁州他登上奠枕楼,眼前展现“东南佳气”,心中更念“西北神州”——仍然沦陷于金人手中的故土,这首词抒发了辛弃疾忧国忧民的感情,语言含蓄深沉,却掩不住他一贯的豪迈风格,也透出对未来的乐观情绪。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两年后,在南京他再次登高凭栏,留下了《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发出了“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喟叹,和在滁州时的乐观心境已大为不同了。三十年后,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再次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追问,可惜当权者无心抗金,英雄迟暮无人问津,徒留悲怆激情。
王子曰:辛弃疾,这位在滁州行惠政有政声的知州,后来居然被谏官弹劾为“酷吏”, 辛弃疾自知:“臣平生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无怪乎他后来灰心意冷地要去田园稼穑,把自己庄园取名为“稼轩”了。实际上辛弃疾对官吏严格,而对百姓仁慈,从知滁仅一年时间,而滁州面貌一新,可以想见他的工作风格,对百姓采取简政措施,而自己必然是率官吏勤政的,否则滁城不可能有如此般大变。无论如何,滁州人民是尊敬和怀念这位“老太守”的,复建的奠枕楼就是无声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