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曰:他因为判决当朝长公主败诉的经典判词而为后世留下了“执法如山”这一成语。他刚正且清俭,《旧唐书》中记载名臣宋璟对他的评价“李侍郎……贵为国相,家无储积。虽季文子之德,何以加也!”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间接地评价了他的操守“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他就是唐代名臣李元纮。
李元纮(?-733年),字大纲,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滑州(今河南滑县),他本姓丙,曾祖时因归附唐朝获赐李姓。曾祖为左监门大将军李粲,父亲是殿中监李道广。李元纮年轻时谨慎笃厚,初授泾州司兵参军,后历任雍州司户参军、好畤县令、润州司马、万年县令。他政绩突出,颇有声誉,后提拔到京兆尹、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户部侍郎等岗位,最后位极人臣担任宰相。
或许让李元纮在年轻时声名鹊起的是他的一句判词。事发于唐中宗神龙二年,当时,长公主太平公主在雍州游玩时,看中了当地一寺院里的一方磨盘,于是她未经寺院同意即命随从将磨盘运往京城。太平公主地位尊崇,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女儿、唐中宗的妹妹。虽然寺院和尚对其仗势欺人的做法极为不满,但不敢当面阻拦。事后状告到当时的雍州司户李元纮那里。李元纮受理案件后,没有畏缩不前,他立即启动调查,很快查清事实真相,在明知太平公主特殊身份的情况下,仍然秉公执法,判决太平公主败诉,认定磨盘归寺院所有。这个判决急坏了李元纮的顶头上司雍州刺史窦怀贞,窦怀贞对太平公主巴结都来不及,而下属如此冒犯公主,怕引火烧身,于是他立刻下令要李元纮将磨盘改判归太平公主所有。李元纮本性刚正不阿,他愤怒之下,提笔在原判词上空白处写下:“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冒着受打击报复的危险,毅然维持了原判决。他的态度极其坚决,史载“执正不挠,怀贞不能夺之。”这一判决和追加的判词在民间传开,成为公正执法的美谈,后人逐渐根据这一历史典故衍生出成语“执法如山”“南山铁案”等成语。
历史记载,后来在开元年间,李元纮担任万年县令。他征发赋役,以公允著称,被提升为京兆尹并主持疏通三辅境内河渠。当时,王公贵戚都在渠岸建立碾硙(利用水力启动的石磨),造成渠水无法流入下游民田。碾硙不除,下游水田将面临干涸,致使百姓陷入绝收之忧;如果拆除,那碾硙背后的主人都是世家贵胄,没有一个是得罪得起的!李元纮毅然命吏卒将碾硙拆毁,使下游民田得到灌溉,深受百姓称颂,这再次体现出李元纮不畏权贵的刚猛勇气。
他当了宰相后因为“性清俭。既知政事,稍抑奔竞之路,务进者颇惮之。”当时跑官买官的都害怕他。李元纮任高官多年,“不改第宅,仆马弊劣,未曾改饰,所得封物,皆散之亲族。”故而得到宋璟的美誉。
王子曰:在中国唐代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繁荣时期绝不是偶然的,这不仅仅是唐代明君贤臣迭出的结果,更是唐代初年设立的各种制度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并能得到很好执行的结果。从“草民”和尚“敢告”到“下官”李元纮“敢判”,而其上级长官“怀贞不能夺之”,可以想见唐初的政治风气基本是健康的。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一书中盛赞唐代制度的完备和先进,中国古代曾经出现的先进制度文化,这是当代中国人历史自信的渊源之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最终要靠法治,这不是仅靠立法层面科学立法所能一揽子解决的,执行层面的公正执法是法律的生命,而且是最难最关键的环节,“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在中国这个人治传统深厚的国度,人们始终没有停止过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李元纮严格执法以“小官”而“大判”,让民众对朝廷恢复信心,在当时有着积极的作用,留下的“执法如山”成语,弥足珍贵,激励着后世执法者仿效,这是更可贵的精神价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