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曰:在古代被司马迁在《史记》中赞其为“循史”第一,在现代被毛泽东称赞为“是一个了不起的治水专家”的孙叔敖,曾任春秋时期的楚国令尹,他以清正、贤能而受到百姓的爱戴,为当时社会中清官的典型代表。孙叔敖在任令尹期间,三上三下,以“为相三方” 对待和化解“高位三怨”,因一生不蓄财富,在他死后,儿子穷得穿粗布破衣,靠打柴度日,是优孟在楚庄王面前故意模仿孙叔敖生前举止后,楚王赏赐了土地才改善了困窘的状况。孙叔敖仅38岁就患病去世,但他留下的政治遗产、治水遗产和廉洁道德遗产颇为丰厚。
孙叔敖,蒍氏,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楚国期思邑(今河南信阳市淮滨县)人。父蒍贾任楚国司马,战功显赫,后为楚将都越椒残杀,举家隐居,曾当过盐贩等被认为低下的职业,但这也锻炼了他的商业才能。楚庄王时,由前令尹虞丘推荐,任用孙叔敖为令尹。司马迁称他“三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任相期间,编修《仆区》(楚国刑书名),法制大振。他能因势利导,引导老百姓靠勤劳劳动适时发展产业以改善生活,他“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这是他"施教于民"、"布政以道"和"便民为要”等政治思想的具体实践。孙叔敖对个人荣辱进退不以为意,但治国理政方面却能以良法善政进行治理,“民皆乐其生”说明其政策实施后达到既便民又富民的效果,体现了作为楚相的价值所在。在王子看来,这远胜于辅佐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的功勋。
在距今2600多年前,淮河洪灾频发,难以想象的是,孙叔敖是如何治理水患的。史载他主持治水,倾尽家资,历时三载,修筑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bēi),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最终造福淮河黎民,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因此毛泽东主席在1957年视察淮河时多次提到孙叔敖,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治水专家。
他在在朝为官的数十年中,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心态,是古代为官清正廉洁的典范,当隐士狐丘丈人诘问他对“爵位、权力和俸禄”带来的“高位三怨”如何对待?他给出了“为相三方”的圆满答案。他说:"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于三怨,可乎?"。故此孙叔敖在任令尹期间,虽经历三上三下,他升迁和恢复职位时不沾沾自喜,在失去权势时不悔恨不叹息,正是因为有正确的权力观作为思想基础啊。
孙叔敖作为楚相,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轻车简从,吃穿简朴,妻儿不衣帛,连马都不食粟。成为《吕氏春秋》、《苟子·非相》中记载的圣人。楚庄王二十年前后(约公元前594年),孙叔敖患疽病去世,享年38岁。作为一位令尹,家里竟穷得徒有四壁,连棺木也未准备。他死后,儿子穷得穿粗布破衣,靠打柴度日,生活难以为继,是优孟在楚庄王面前故意模仿孙叔敖生前举止,并感叹“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后,楚王才愧疚地把寝丘的四百户封给他,用来供奉孙叔敖的祭祀,后来传了十代都没有断绝。
孙叔敖的高尚品格,备受后人赞誉。孟子在《孟子·告子·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把孙叔敖和舜等名人的并列,议论"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的道理,阐述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须经历的磨难,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规律,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兴亡的论述,至今仍具有现实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