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81课:孟母三迁育英才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1-08-23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王子在前面的古代廉洁课中提过陶母退鱼的故事、李母量廪教子的故事等,在官员廉洁品行的坚守中,家庭教育的助力,影响功不可没。而比这几位母亲更早地注意子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注意用环境影响教育子女品行,注意家教作用,非儒家亚圣孟子的母亲莫属。孟母在孟子幼年失去父亲的情况下,不仅勇敢担起教育孟子的职责,而且在实践中善于规避坏环境影响,充分发挥好环境的教育功能,留下孟母三迁的典故,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值得每位现代父母学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教家风无形中起着长久的规范和导向作用,能引导孩子今后走正道,不至于走上歪路,重温孟母三迁的故事,传承中国注重家教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过时。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被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据《孟子世家族谱·世谱》记载:“亚圣祖系出自鲁桓公允,允生庄公同,同有弟三:长庆父为孟孙氏,庆父四传庄子速,速七传激,字公宜,激娶仉氏,魏公子(仉)启女,于周烈王四年四月二日己酉生轲,字子车,又字子舆。”清·张澍《姓韵·卷六十》记载:“仉,孟子母仉氏。鲁有党姓,音掌,掌当是党氏之族。”从这些记载看,孟母出身家庭应该是贵族之家,从小应该受到过比较好的教育影响。

据历史记载,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之。  翻译成今文就是: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闹市处,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这个故事是中国早期的著名家教故事,说明孟母非常注重借力环境的教育影响,孟母不仅留下孟母三迁的故事,还留下了断杼教子的故事。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与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情贪玩习惯。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当儿子回家时,孟母不声不响地拿起一把剪刀,将织成的一匹布拦腰剪成两段,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织绢!一个君子学以成名,问则广知,所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你今天不读书,就不可以离于祸患,今后永远就只做一些萦萦苟苟的小事,中道废而不为,怎么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粮食呢?”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从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孟母用断织教育孟子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三字经》里总结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深深影响了中国重视家教的局面。

提起孟母,笔者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在笔者小时候,当我做对了一点点小事,母亲总是毫不吝啬赞扬之语,多次在亲戚朋友聚会时表扬,强化了我坚持做好事的习惯。比如她多次表扬我在6岁时,第一次被她带到南京游玩,她为我买了南京新街口有名的大肉包子给我吃的事情,据她说我在吃了一半时,突然想起把包子让给妈妈吃,就这个小事,她多次夸奖我这么小就知道体贴人、孝顺父母,这样的正向激励,使得我对于正确的品行有了坚守的动力。在笔者小时候,在家里客厅曾经常年悬挂着四幅古代幼年刻苦勤学成才的名人画像,有范仲淹冬日吃粥、宋濂雪中借书抄书、欧母划荻教子和匡衡凿壁偷光,这是在用无声的语言劝学啊,在我心里留下深深印记,如果说自己几十年来能够选择与人为善并尽力帮助别人,在处理公与私、人与己的关系时,能体现出一点点奉献精神,都是受母亲影响教育的结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