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79课:文天祥:正气满乾坤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1-08-09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湖上有时思洛社,人间何处不滁州。当文天祥写下这首诗句时,他心目中的滁州是什么景象,他是否想起少时在吉州学宫里看到的家乡先贤欧阳修的遗像,是否知道他身后终于圆了儿时的梦想,他的遗像和欧阳修等先贤遗像一起并列于学宫,为后辈读书人所景仰,拜服他的才华,景仰他的正气。书生本弱,乱世则刚,时穷状元抗强虏,国破丞相守丹心,文天祥早已做好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准备。他的坎坷经历所体现的为国忠贞不屈的意志,他留下的《正气歌》等诗文体现的气节和情怀,已经融入中华精神,经久不息,代代流传。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明庭。时穷节乃,一一垂丹青浙江温州的江心屿是游客必到的著名景点,岛上的文丞相祠供奉着南宋爱国者文天祥,祠堂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时年是文天祥就义200周年。笔者曾专程来此参观,可惜当日没有开放,笔者怅然,只能在心中吟诵文天祥的《正气歌》,追念先贤。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初名云孙,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

文天祥家庭条件优越,的父亲文仪是个读书人,嗜书如命,学问渊博,一生不做官。著有《宝藏》三十卷,《随意录》二十卷,应该说是深深影响了文天祥。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赴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科举考试。殿试时考官把他的卷子列为第七名,宋理宗亲临集英殿阅读考生的卷子,亲定名次,把文天祥取为一甲第一名,时年二十一岁。开庆元年(阳历1259年),南宋被蒙古入侵,当权的大太监董宋臣十分慌乱,建议皇帝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这必将动摇军心、民心,24岁的文天祥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且多言招祸,可面对社稷人民,他选择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向皇帝上书,指出迁都之议是小人误国之言,大胆建议斩首董宋臣,他还建议改革政治、扩充兵力、抗蒙救国。

景定四年(1263),由于皇帝不纳谏,重新宠信董宋臣,文天祥愤而辞职,被朝廷贬到瑞州(今江西高安市)任职。瑞州曾遭蒙古铁蹄蹂躏,城垣屋宇被毁,人民被残忍虐杀,文物古迹被洗劫。文天祥到任后,政策宽惠,安抚百姓,他筹集资金建立便民库,供老百姓借贷和救济之用,重新恢复地方秩序,甚至还修复了一些古迹如碧落堂、三贤堂等,新建了野人庐、松风亭等,以发扬先贤的民族正气,鼓舞人民的爱国精神。在文天祥治理下,瑞州百废俱兴。

在经历宦海起起伏伏后,咸淳十年(1274),文天祥被委任为紧邻家乡的赣州知州,他办事勤谨,主张对人民少用刑罚,多用义理,所属10个县的人民对他非常爱戴,加以这年风调雨顺,稻谷丰收,出现了短暂的安乐景象。但不到一年,蒙古再次南侵,国家危亡,德祐元年(1275)正月,文天祥接到小朝廷专旨,命他“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指皇帝离京寄居之处)。”文天祥手捧诏书,痛哭流涕,立即发布榜文,征募义勇之士,同时筹集粮饷。他捐出全部家财作军费,把母亲和家人送到弟弟处赡养,以示毁家纾难。在文天祥的感召下,总数达三万人以上一支爱国义军迅速组成,文天祥由一介书生踏上戎马征途。在勤王军事斗争过程中,他思考南宋的未来命运,批评朝廷“守内虚外”的方针,要求加强地方力量以抵御外侮。同时慷慨提出革除祖宗专制之法,通言路、集众思、从众谋,发挥中书枢密院的作用,主张用人必须举贤授能,收用君子,起用直言敢谏之士。可惜南宋末期大厦将倾,他的正确主张已经无法挽救南宋小朝廷覆灭的命运了。

在经历出使元营、被俘、出逃、南下寻找小朝廷,再次被俘等艰难险阻后,从广州被押送元大都,临行前,降将张弘范对他说:“南宋灭亡,忠孝之事已尽,即使杀身成仁,又有谁把这事写在国史?文丞相如愿转而效力大元,一定会受到重用。”文天祥回答道:“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能再怀二心?”在大都他被囚禁长达三年两个月,多次拒绝劝降。包括元皇帝忽必烈亲自召见文天祥,当面许他宰相、枢密使等高职,都被他严辞拒绝,并说:“但愿一死!”被囚期间多次绝食。

更为可贵的是,在被囚期间,元朝又利用已经投降的宋恭帝去劝降,他还是不从,在他看来,宋恭帝是君主,不幸而失去国家,值得同情。但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决不能以忠君的行动去改变他忠于国家的信念。

今天的人们得知文天祥的艰辛境遇,不少是从其留下的文章中而得知,《指南录后序》是他为自创的《指南录》所作的序文,简要叙述了自己出使元营、面斥敌酋汉奸、被扣押冒死逃脱、颠沛流离、万死南归的冒险经历。序中第四节以述其险为中心,二十几个带字的句子,一气如注,始有呜呼兴叹,最后一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历经艰辛、向死而生、家国破碎、身心剧痛的痛楚描摹得跃然纸上,使人如临其境,让人同感悲楚!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义的日子,上万市民听到文天祥就义的消息,聚集在街道两旁。从监狱到刑场,文天祥走得神态自若,举止安详。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在无力回天的逆境中,他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战斗意志、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生死不渝的爱国激情,应该都来自于中华文化所灌注于其心中充沛磅礴的正气,“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在文天祥所追求的浩然正气面前,生死又算得了什么呢?

文天祥在童年时,就很仰慕英雄人物,尤喜读忠臣传。他家境富裕才华横溢,但因生于乱世,担当了在其他时代书生无需担当的责任,承受了了其他时代书生无需承受的痛楚,他的内心里流淌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因,他的心中默念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并实践终身,表现出坚守“忠”、“节”二字的意志。1323年,在文天祥家乡吉州的郡学里,他的遗像挂在先贤堂,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并列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