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78课:唐代名相李勉的“冷”和“热”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1-08-02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中国历史上不乏“中国人的脊梁”,这是中国人不失自信心的重要根据。唐代名相李勉是其中的一位代表,少时能在巨大财富诱惑下不移其德,热心对待普通人,中年在权贵威逼面前不屈其志,在任上对于奸佞的挑衅不宽于法,冷酷面对污吏。李勉的时“冷”时“热”并不矛盾,反而是他的真性情的体现,可以说李勉生性耿直始终如一,廉洁守法贯穿一生。

李勉(717~788年),字玄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郑惠王李元懿的曾孙,岐州刺史李择言之子。李勉因亲缘关系入仕,历任开封府尉、监察御史、河南少尹、京兆尹兼河南尹、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等职。晚年入朝为相,任吏部尚书,平章事。史称其性情淡泊,居官廉洁。

史上记载,李勉少年时家境贫困,他曾在梁宋地区(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游历,与一个儒生同住一家客栈。儒生病重,临死前将自己带的银子交给李勉,委托李勉帮助办理后事,说:“左右无人知,幸君为我葬,余则君自取。”为使他安心,李勉答应了他的要求。然而在安葬书生时,李勉却将多余的金银全部放入其棺材里。后来,儒生的家人前来感谢时,李勉和他们一块打开坟墓,把金银全部交还了他们,了却了自己的心愿。这就是李勉葬银的故事,体现其少时不为钱财所动。

769年,李勉任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史,广州“地当会要,俗号殷繁,交易之徒,素所奔凑”,是个繁华富庶的所在。他到任后,注意改善营商环境,对商人十分抚慰,规定商船进入口岸,官吏和地方势力不许侵夺,仅一年后广州商船如织,经济日益繁荣,众多商人打心底感谢他,纷纷送来厚礼,都被他一一婉言拒绝。李勉在广州任职六年,所用器物车服等仍为原样,没有增加装饰。后来,李勉回京任职,在石门山(在广州西北江中),将全家人贮存的南货犀象等物,统统投入江中,传为廉洁美谈。这些故事体现其高洁的操守。

在赴任广州前的767年,李勉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当时在皇帝面前得宠非常的大宦官叫鱼朝恩,担任观军容使的职务还兼着知国子监事,每每到国子监视学,大摆排场,随从达数百人。前京兆尹黎干为了升官晋爵,趋炎附势,一心求媚,每次都指使府中上下预备数百人的上好酒食,就这鱼朝恩还是不甚满意。李勉到任后,鱼朝恩来国子监,府吏请示李勉,李不允许过分招待。他说:“军容使判国子监事,勉候太学,军容应具主礼。”意思是对待他主要以观军容使的礼遇对待就行,碰了软钉子的鱼朝恩从此再也不到太学来骚扰了。对待皇帝身边的红人,不卑不亢,可见李勉的风骨!

李勉初任府尉时所在官场贪污受贿成风,他决心以严刑峻法来整顿吏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刀刃向内。”他上任后召告下属吏卒说:“有纳其贿者,我皆知之,任公等自陈首,不可过三日,过则舁榇(棺材)相见。”可以说既坚持原则做到零容忍,又对于犯错官员给三天时间自首,凡自首的准备给与宽大的出路。告示贴出后,有一个自恃有背景的污吏,有一天受贿后故意放出风来,让李勉知道。过了期限后,他又满不在乎,而且还让人抬着棺材去见李勉,这是赤裸裸的挑衅了。李勉在弄清真相后说:“故意受贿枉法,罪加一等。”对方还不以为然,李勉当即命人搞来石灰,铺到棺材里,这还不算,又往里面塞了很多荆棘,逼着那家伙睡到里面,钉死棺材盖,扔到汴河里去了。此后,那些手脚不干净的官员心惊肉跳,在李勉任内,再也不敢贪赃枉法了。这是李勉铁腕治吏的故事。

对于同行病逝儒生及家庭的柔情和温暖,对于平民商人的宽大和保护,对于权势者的冷淡和贪官污吏的冷酷,都集中于李勉一身,让笔者不由得联想起“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这一句名言。对我们的启示是,为官要学李勉,对百姓时当好父母官,以慈感天下,对下属时做好铁面官,以严带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