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76课:江南第一家和168条家规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1-07-20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建设,并且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抓好家风建设,做良好家风建设的表率,对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提出了明确要求,重读历史上著名的“江南第一家”郑义门168条家规家训,叹服其治家的奇迹,领悟其家规家风中的精髓,我们应该能够得到深刻感悟和实在的收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一门尚义,九世同居",在浙江省浦江县“江南第一家”郑义门,高高矗立的九座牌坊静静地述说着郑氏数百年的传奇。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自南宋至明代中叶,世代同居共食,和睦相处,鼎盛时期竟有多达3300多人同吃一锅饭。浦江郑氏家族如此义居,因而获得了宋、元、明三朝帝王的7次题赠、6次旌表。在明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朱元璋赐封其为"江南第一家 ",时称义门郑氏,故又名"郑义门"。也因家族立下"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的家规,历宋、元、明三代,长达360多年,出仕173位官吏,却无一贪赃枉法,无不勤政廉政,可谓“义”“廉”兼具之家族。

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秉承“以德正心、以礼修身、以法齐家、以义济世”的儒学伦理,用168条家规治出了一个有序、勤俭、廉政、不以权谋私的家族,成就了国内外家族史上一个伟大的传奇。史上鲜见的《郑氏规范》正是郑义门的精神支柱,这部经数代人创制、增删的家训,被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整理并带至南京,成为明代典章制诰的蓝本,168条规范涵盖了家政管理、生产经营、冠婚丧祭等方方面面,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

更令人叹服的是,这个奉行“孝事亲,义待人”的家族,约有173人为官,仅明代出仕者多达47人,官位最高者位居礼部尚书,因贪赃者将从家谱中除名,死后也不许入祠堂的家规,家族无一人因贪墨而罢官,且流传着家族中郑沂辞俸促廉、郑崇岳清退贿物、郑幹惩治贪官等诸多廉洁故事激励家族后人效仿追随。

“郑义门”家规中蕴含为官、做人之道和有序、师俭的廉政文化的规定比比皆是。这168条家规中,主要是教育训导子孙后代治家处事为官之法,其规定之中充满着关于善治家、尚节俭、重教育、睦乡邻、崇清廉的思想。我们不妨来看看郑氏家规的规定。

如家规第二十九条:“造二牌,一刻“劝”字,一刻“惩”字,下空一截,用纸写贴。何人有功,何人有过,既上《劝惩簿》,更上牌中,挂会揖处,三日方收,以示赏罚。“意思是规定:制造木牌二块,一块刻“劝”字,一块刻“惩”字,下半部空出一段。何人有功劳,何人有过失,不仅记入《劝惩簿》,还要写在纸上分别贴到“劝”、“惩”二牌的下半截空白处,在家众会拜处悬挂三日,以示赏罚。这一规定,对于家族成员有着极强的束缚力,在大家族中,各支各户因此项规定而分赏罚、定荣辱,这一规定具有极强的操作性、示范性和有效性。

第一百三十九条家规规定:“寿辰既不设筵,所有袜履,亦不可受,徒蠹女工,无益于事。”意思是:寿辰既然不设筵席,所有送来的鞋袜亦均不可接受。因为那样不过是白白浪费女工,对于益寿延年没有益处。在对于对“孝”的礼节过于追求的中国古代,这可以说是极为罕见,也可以有效限制大家族中因过寿引发的攀比形成的矛盾和浪费,是非常明智的规定。

在崇清廉的规定中,将廉和孝加以等同化,视子孙不廉为不孝,第八十六条家:“子孙器识可以出仕者,颇资勉之。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任满交代,不可过于留恋;亦不宜恃贵自尊,以骄宗族。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意思是:对有才能可以出仕的子孙,公堂应给以相当的资助和勉励。子孙出仕为官后,应该奉公守法,努力政事,不要涉足贪污受贿之事,以辱没家庭、触犯家法。任满离职,不要过于留恋官位,亦不应该自认为尊贵,对族人趾高气扬。即使外出为官亦必须遵守《规范》。违者以不孝论。

在第八十七条家规对于“忠”和“俭”作出了明确要求。“子孙倘有出仕者,当蚤夜切切以报国为务。怃恤下民,实如慈母之保赤子;有申理者,哀矜恳恻,务得其情,毋行苛虐。又不可一毫妄取于民。若在任衣食不能给者,公堂资而勉之;其或廪禄有余,亦当纳之公堂,不可私于妻孥,竞为华丽之饰,以起不平之心。违者天实临之。”意思是:出仕为官的子弟务必早晚都要记住如何报答国家,关怀体恤穷困的黎民百姓,对他们应该如慈母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对鸣冤求助的百姓要有哀悯恻隐之心,务必访查真情,不要苛刻虐待。更不能妄取百姓的一丝一毫。子弟在任时若衣食不能自给,公堂则给予资金补贴;奉禄若除衣食费用之外还有节余的,节余部分必须交纳给公堂,决不可私与妻子儿女,让她们竞相置办华丽的服饰,而使其他人产生不平之心。违者上天会实实在在地将不幸降到他们的头上。

《郑氏规范》虽然是家风家训,但其中包含的生活态度、道德修养、学识涵养,仍然适用于现代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其倡导的勤政廉政对于当今推进廉政建设具有积极深刻的启发作用。伟人曾经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古为今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廉洁廉政的正确思想和有效做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需要我们持续接力建设的重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