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75课:体恤百姓、敢于担当的王阳明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1-07-12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中国古人把做到“立德、立言、立功”称为“三不朽”,能同时做到这三不朽的历史人物极其罕见,明代王阳明是其中十分亮眼的一位,滁州人民对其十分尊敬,把滁州东关的一条街道命名为“遵阳街”,纪念其在滁州任南太仆寺少卿的岁月,据历史记载在滁州的两年是阳明思想最旷达、心情最舒畅、生活最闲适、与其学生最融洽的时期,他留下了“滁山与我最多情”的感慨就是一个明证。习近平总书记对王阳明有很高的评价,在多个场合中谈阳明文化有30次之多。体恤百姓敢于担当是他的一大特点。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被称为阳明先生,故亦称王阳明。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阳明作为心学集大成者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可见在中国文化中地位之崇。

王阳明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作为统治者,应体恤人民生活的艰难,解民之倒悬之苦。王阳明到江西庐陵上任知县的第一天,遇到县衙门涌进上千人上访,场面一片喧哗,百姓们情绪激动。当时有官员要找衙役把这些百姓赶出县衙门,但是王阳明想老百姓到县衙门来,或许是遇到了困难,或许是蒙受了冤屈,自己是当地的“父母官”,老百姓到县衙门来,就好比回到父母家一样,怎么能将他们赶走呢?应该开门接待他们,先了解是什么情况再说。

王阳明找了几位老年持重的人了解,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原来在正德二年,朝廷派来了一位姚姓太监为钦差大臣,临时加派杂项赋税,折算成银子约三千五百两,但到了正德五年,这项银子增加到了一万多两。老百姓实在是困苦到极点了,他们知道来了新县令,就集体上访,要求政府减免赋税。王阳明了解详细情况后,清楚地认识到,如果这种情况不及时改变,不久将酿成民祸。于是当即宣布:今年不仅新增的葛布钱不要交了,而且所有赋税全免了。他说如果“坐视民困而不能救,心切时弊而不敢言”,还要自己坐到知县的位置上干什么呢?他将免除庐陵县全部赋税的情况写成公文交到府台,公文的最后意思说:如果因为免除了庐陵县全部赋税,朝廷怪罪下来,那么就由我本人来承担全部责任,可以立即将我罢官,开除出政府队伍,让我回乡下去种田,我心甘情愿,不会有任何怨言。其结果庐陵县当年全部赋税得免除,原因是这些赋税是地方政府强加给老百姓的。

庐陵这年夏季,疾疫流行,旱灾严重,火灾频发,盗贼多起。针对疾疫流行问题,王阳明一方面以德相倡导,要求有病人的家庭,必须骨肉相保,不可离弃;并号召各家用生石灰洒扫室内室外、厕所、畜圈,对病死的人及时掩埋,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号召富户人家出钱出粮,对病人施以医药,相互扶持;由政府组织医生到各乡行医,及时救助病人。

针对火灾频发事件,他对庐陵的民居结构进行了现场勘察,认为这里是因为街道太狭,房屋太密,建筑太高,房屋之间又没有“风火墙”相互阻隔,所以一有火起,便往往殃及其他民居。他在火灾之后积极组织群众重建家园的同时,对民居的结构进行了一系列新的规划。要求沿街各家重建房屋时退地三尺,以拓宽街道:相邻的房屋之间,各让地二尺,以断风火:他同时还要求在县城某些地方必须储水防火。他实施的这些措施,对庐陵今后的火灾防范,则能起到实际作用,现在来看,是引入了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的理念。

王阳明针对当地多有盗贼的情况,在庐陵城乡全面实行了“保甲法”。规定乡民彼此之间要讲信修睦,和谐邻里,相互帮助,有盗贼来打劫,则相互救援。“保甲法”的实施,实现了民间的自防与联防,对盗贼横行起到了实际的扼制作用。

王阳明在任江西庐陵知县后即做了个与众不同的改革,把“肃静、回避”署牌改为“求通民情、愿闻己过”的牌子。执政期间,为政不用威势和刑罚,只是把开导人心作为根本。执政时间虽短,却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或许是他龙场悟道后首次践履“知行合一”的成果。

这些事例完全说明,王阳明在江西庐陵当知县时,就非常注重民生。解决了疾疫、火灾、盗贼,避免了老百姓集体上访,人民安居乐业,社会达成和谐。

正德十四年(1519)三至七月,江西大旱,又遇宸濠叛乱,百姓极度困窘,王阳明三次向皇帝疏请放宽租税,均未获准,他便把朱宸濠侵占百姓的田地房屋归还本主,变卖余下土地财产救助饥民和替代灾民交税。他在《乞宽免税粮急救民困以弭灾变疏》向皇帝讲道理说:“夫免江西一省之粮税,不过四十万石,今吝四十万石而不肯蠲(捐),异时祸变卒起,即出数百万石,既已无救于难矣。此其形迹已见,事理甚明者。臣等上不能会计征敛以足国用,下不能建谋设策以济民穷,徒痛哭流涕,一言小民疾苦之状,惟陛下速将臣等黜归田里,早赐施行,以纾祸变。”宁愿自己罢官也要救助老百姓,维护国家安定。

王阳明非常关心民众疾苦,他严格控制向老百姓的额外摊派征收和骚扰欺凌,在《禁约榷商官吏》中说:“备行收税官吏,今后商税,遵照奏行事例抽收,不许多取毫厘;其余杂货,俱照旧例三分抽一,若资本微细,柴炭鸡鸭之类,一概免抽。桥子人等止许关口把守开放,不得擅登商船,假以查盘为名,侵凌骚扰,违者许赴军门口告,照依军法拿问。其客商人等亦要从实开报,不得听信哄诱,隐匿规避,因小失大,事发照例问罪,客货入官。”

他对于任用官员有自己的原则和看法,在《陈言边务疏》中有:“用人之仁,去其贪;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戒人之酒,止人之杀,去人之贪,绝人之嗔,其神通妙用,亦诚可谓大矣,然必耳提面诲而后能。

他在《南赣乡约》中有:“本地大户,异境客商,放债收息,合依常例,毋得磊算;或有贫难不能偿者,亦宜以理量宽;有等不仁之徒,辄便捉锁磊取,挟写田地,致令穷民无告,去而为之盗。”这些事例和文字都是王阳明“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历史何其巧合,江西庐陵人欧阳修来主政滁州,政治宽简、与民同乐,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传诵千年。而王阳明主政他的家乡江西庐陵为民担当,解民倒悬之苦,为民造福,之后来到滁州为官,在滁州柏子龙潭夜坐而有感,留下赞美滁州龙潭清幽夜景的诗句“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此二贤先后驻留滁州为官,此滁州之幸也,滁人之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