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曰:但凡官员不论大小,大都会遇到向上级举荐干部和人才的机会,尤其是在中央层面的为国举才,既是件荣耀的事情,也是件需要极其慎重的选择,还是一次关乎被推荐者和推荐者本身的重要考验,因为这不仅要考虑历史评价和时代评价,还要考虑是否对得上当政君主的胃口,要让君主不会感觉自己通过举荐官员结党营私或者打击异己,因此是个“技术活”。春秋时期晋国祁黄羊坦坦荡荡,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诠释了大公无私的境界。
据《左传》记载,当祁黄羊请求告老退休时,晋悼公向他询问接替他的中军尉职务的人。祁黄羊推举了解狐,而朝廷上下都知道解狐是他的仇人。晋悼公同意祁黄羊推荐要立解狐为中军尉,解狐却死了。于是晋悼公又问祁黄羊,这次他回答说:“祁午可以任中军尉。”,祁午正是祁黄羊的儿子。于是中国文字中多了“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成语。也是在这个时候羊舌职死了,晋悼公问祁黄羊:“谁可以接替羊舌职的职位? ”祁黄羊回答说:“羊舌赤可以。” 于是,晋悼公让祁午做了中军尉,让羊舌赤辅佐他。
祁黄羊在这件事情上能够推举贤人。推荐他的仇人,而不谄媚,推立他的儿子,而不偏袒,推举他的下属,而不是勾结。《尚书洪范》说:“没有偏袒不结党,王道政治坦荡荡。”这话大概是说的祁奚这样的人了。解狐得到举推,祁午得到职位,羊舌赤得到官职;立了一个中军尉的官,而得举、得位、得官 三件好事都成全了,这正是由于他能推举贤人。恐怕只有贤人,才能推举跟自己一样的人。《诗.小雅.裳裳者华》说:“只因为他有仁德,才能推举象他的人。”祁黄羊就具有这样的美德,得到了后来孔子的大力赞许。
祁黄羊本名祁奚,(前620--前545),姬姓,祁氏,名奚,字黄羊,春秋时晋国人(今山西祁县人),因食邑于祁(今祁县),遂为祁氏。周简王十四年(前572年),晋悼公即位,祁奚被任为中军尉。祁奚本晋公族献侯之后,父为高粱伯。“下宫之难”后,晋景公曾以赵氏之田“与祁奚”。悼公继位,“始命百官”,立祁奚为中军尉。平公时,复起为公族大夫,去职,就闲官,基本不过问政事。祁奚在位数十年,为四朝元老。他忠公体国,急公好义,誉满朝野,深受人们爱戴。
祁奚以公而无私的名声赢得了朝野内外的赞誉,他的言行也随之成为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栾盈之难”后,范宣子因叔向(即羊舌肸)的弟弟羊舌虎的缘故,囚叔向,在危难之际,叔向谢绝了乐王鲋主动提出"吾为子请"(请愿国君劝解)的好意,提出希望老臣祁奚能为他主持公道。他自信地说道:“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 ”祁奚听说后,请求范宣子赦免叔向。他对范宣子说,叔向惠而有谋,是国家栋梁之才,以其弟之故而杀叔向,是弃国家社稷于不顾,这样做,是非常愚蠢的,范宣子于是免罪释放叔向。祁奚所为因其出自公心,所以也不去邀功,事后他“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也明知祁奚是为了国家,并非偏爱自己,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即没有就自己免罪获释去谢祁奚,可见,叔向是凭着对祁奚一心为公品行的了解和信心而笃定自己能够获释的。
为国举贤,为国护才,是展示官员廉政和担当重要机会,祁黄羊的大公无私,显示了其尊重事实,一心为公,以大局为重,淡化私心,不计个人利益,秉公从事,中正无私,没有偏斜。用老子《道德经》的解释是“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不过,笔者看来,在我们称颂祁黄羊的时候,我们不妨换个思路看待一下晋悼公的态度,像这样少有疑心病的国君历史上可谓少矣,都说“伴君如伴虎”,在听了祁黄羊一次大胆而不走寻常路的建议能坦然采纳,在听了第二次异乎反常的建议还能采纳不疑,一是因为对老臣忠心的信任,更是其为国选才的坦荡胸怀使然,王子认为,应该把掌声分一半给晋国国君,读者们,你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