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67课:“铁汉公”薛瑄的“文”与“清”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1-05-17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创立了明代河东学派,敢于与当朝权奸斗争,被誉为“光明俊伟的薛夫子”、人称“铁汉公”的薛瑄,一生都在执法岗位,身后谥“文清”,从祀孔庙,待遇可谓高矣。其对“世之廉者有三”的论述实际而深刻,他倡俭朴反奢华的思想,关于“贪官能致乱”的警示,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 ),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 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他是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出身,官至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天顺八年(1464年)去世,赠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谥号文清,故后世称其为"薛文清"。隆庆五年(1571年),享从祀孔庙。

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被清代文人称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薛瑄一生的主要工作是执法,曾任监察御史、督学佥事、大理寺少卿、大理寺卿,并曾进入内阁。而他在历个岗位上都能廉洁奉公,敢于惩治腐败,甚至甘冒杀头之险而与权奸斗争。其廉政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散见于他的《读书录》、《读书续录》及部分诗作还有其后学整理的《薛文清公从政名言》、《薛文清公年谱》等。

薛瑄曾提出对世人廉洁有三的新说法,他说:“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明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明节而不苟取,狷介之事,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这就是薛瑄对廉者所分的一、二、三等。他最推崇“见理明而不妄取”的一等廉者,即通晓天理而自然按其行事,不谋非正当利益的人,把这叫作“廉而自忘其廉”,这种廉者,人们都会“高其行而服其德”。其次要数“尚名节而不苟取者”,即看重自己的名誉和节操而不轻易随便取利的人,这种人有克己节欲的自觉性,也算很不错的了。至于那些“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则是出于无奈、勉强而为,属于“亷而不公者”,即不是出于公心,是客观限制使然,只好归于最低的等次,亦即最低的要求。三者之外,就根本划不到廉者的范围了。薛瑄对廉者一分为三的分析法,按照自然、自觉、勉强分为三等,是有一定道理的。与当今关于“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论述很是相似。

薛瑄曾对廉与俭的关系有如下论述:“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对于当时有人贪好锦衣玉食的行为,他认为是走向没落的表现。他说:“世有一介之士,得志一时即侈用无节,甚至袒衣皆绫绮之类,宜其颠覆之无日。此,余有目睹其事者”。为此他很早就培养出淡泊寡欲的习惯。他二十岁时曾随从在河南荥阳任教谕官的父亲读书,生活是比较优裕的,而他却不羡膏腴之享,对一位朋友送他野蔬竟喜出望外,吟诗道,“书生咬得其根味,绝胜金盘荐紫驼”,觉得它比美味菜肴要好得多,说出了菜根谭里“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道理。这里固然有对友情的嘉许,也表露了喜素厌奢之风。他中进士后曾置宅于中州,后来屋漏而无力修补,便写诗抒情,以杜甫草堂为秋风所破及有些高官也无钱建筑楼台为例而自慰,说这屋倒也宽敞,不必求全责备。这种作风在他出仕后仍坚持不辍,在京师任监察御史时,曾买了一座简陋的房屋,“仅容卧榻,苦东壁暗甚,力不能办一窗”,便以一废车轮代之,并写《车窗记》以宽心明志。能明俭之理且长期简朴习惯,清廉作风的形成也就不为难事了。

充分认识贪贿钱财的危害,是薛瑄亷政思想的另一成因。首先,他认识到贪贿钱财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在参与平息苗民变乱中,他察知苗变的原因出在贪官身上,于是发出了“贪官能致乱,选牧望天朝”的呼吁。他盼望朝廷能选个勤政爱民的州官为民父母,取代那些祸国殃民的贪官污吏,以维持社会的安定。

其次,薛瑄从宿命论的角度认为取不义之财为子孙者,反而会贻害子孙。强调后世子孙只要努力进取,事业自有成,自会获得应有的待遇。

薛瑄倡导廉者应具有正气肃然的风骨,公事公办,不为私情所惑。他有句名言:“事来不问大小,即当揆之以义。”不合义者即不为,这再次昭明了中国古代传统士人遵循的义重于利的“义利观”。他谢绝了权阉王振为拉拢他归附于王门的三次送礼,拒绝了有些高官让他到王府称谢提携之恩的建议,而为此下狱罢官,他说:“大丈夫以正大立心,以光明行事,终不为邪暗小人所惑而易其所守。”

薛瑄有着浓厚的爱民观念,他认为人民的利益是国家的根本,说:“财出于民,民穷则力竭,力竭则本摇矣!”故他主张“为政以爱民为本”,“所谓王道者真实爱民如子”。他感触很深地自警而又警人:“视民如伤,当铭诸心。”意即对老百姓的痛苦要心疼得如自己身上有了伤口,这一点要千万牢记。他自己平日就是这样,总“不欲妄笞一人”,偶尔“妄笞人,或终日不乐,或连日不乐”。他提倡“养民生”,认为凡“居官者当使有惠及于人”,用现代语言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意思。他上书朝廷指出“费用广则财不足,财不足则赋敛重,赋敛重则民力穷”。尤其对“假官威剥民以自奉者”,“假官柄以济贪欲者”,更表示了应有的愤恨,指责他们“不知是何心肝”!深沉的爱民观念,是薛瑄亷政主张和素质的基本成因。

薛瑄死后被谥号为“文清”,清指其廉,文则指其才。这里有个小故事说明其才情之高。永乐元年(1403年),薛瑄约14岁,他的父亲在任荥阳县教谕时,河南布政司参政陈宗问前来巡视,在船上偶有感触,随口吟出一句"绿水无忧风皱面",出处大概是唐代冯延己的“风匝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名句而来,但又一时却想不出对句,便问诸在场官吏,结果无人能对答上来。父亲回家将此事告诉薛瑄,他稍加思索便道出"青山不老雪白头"的下句。陈宗问得知后,颇感惊奇,亲临学舍看望,还索阅了他平时的诗作,称他才学出众,长大一定能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