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61课:官箴碑背后的故事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1-04-05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文心雕龙》中定义“箴”这个文体:“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箴言的作用在于警醒世人。世人需要警示,而为官者更需警示,既要自警自励自省,还需以各种方式和载体警示,古人制作官箴碑为戒,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西安碑林创建于1087年,经历历代,藏有著名碑刻一千多块,其中存有块著名的官箴碑,在历史上有名的廉政碑刻中,《官箴碑》地位独特,意义隽永。这块官箴碑上刻着这样一段36字著名箴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精辟地指出了为官之道,惟公正与廉洁而已,体现了对如何为官的深刻见解和先进的廉洁思想。

古往今来,纵观不少官员,在其任上为人处事各方面显得要求极其严厉,但是在其有心的下属看来,如果这上官有“爱好”便一定有空可钻,如其爱钱者,爱文玩者,爱排场者种种,只要能投其所好,所谓的“严”最终会变为论人兑汤的“选择式执法”,“官字两张口”式的行事,“有心”的下属知道投其所“好”,必有所“报”。而老百姓也在观察官员,俗话说“不会做官也会猜情”,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官员行事偏颇背后,必有隐情!在老百姓眼中,公正才是所希望的官员的最高价值,而能力有高有低,办事或快或缓,对老百姓反不是最关键的事情。所以对官员来说,公正执中无偏私,则见事必然通透,不会被外在东西蒙蔽双眼,偏听偏信。而能守住清廉甘愿寂寞,下属则无可指摘利用之处,也就是说无“把柄”“话柄”可供人攻击,则自然能树立官的威严。

箴言的作用在于警醒世人,因此它必须予人一种刺痛感,恰如针灸,不经一番刺痛,则难收到全身通畅的效果。以论述为官之道为核心的官箴,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远可上溯至西周,至明清两朝已蔚为大观。这三十六字著名官箴,短小精悍而意蕴深远,故历经数百年流行不衰。这段箴言,现在已难以明确指认其作者是谁,据考据可知,在文本定型的过程中,明朝的曹端与年富两人贡献较为明显。

曹端,明朝初期的一位理学家,他曾在山西霍州担任“学正”一职。明朝在府设教授、州设学正,“掌教诲所属生员”,官阶并不高。曹端对于学正这份工作尽心尽力,使霍州的百姓对他久久不能忘怀。历史记载,曹端执教霍州,“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后来,曹端因为丁忧回故乡渑池守孝,霍州学子仍来问学。守孝期满,曹端又被补蒲州学正,在任期届满后,蒲州、霍州两地的百姓争着请求曹端到本州来,由于霍州的请求先蒲州一步上达朝廷,朝廷遂派赴霍州任职。

据曹端年谱记载,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曹端在霍州的学生高晟被授任西安府同知,他上任前特意去蒲州拜访了自己的老师,请教其为官之道。曹端回答道:“其公廉乎!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民不敢欺。”“古人云”这三个字提示我们这段官箴并非曹端的创造,但究系哪位古人所云,却难以追踪了。曹端引用古人的这段官箴,与三十六字官箴相比,除了没有最后六个字外,只有一字之差,体现了他的“公廉”思想。

“公生明,廉生威”这画龙点睛的六个字,是后来一位叫年富的官员加上去的。年富与明代名臣于谦同朝为官,他性格刚正,常常会得罪权势,于谦屡屡为之辩白。景泰元年(1450年),年富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都察院是明朝的监察机构,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都御史一职地位关键,是专“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年富奉旨到大同整理军务,却遭到宵小诬告,称他“专执蠹政”,举报他到任大同之日,就与大同总兵官、定襄伯郭登“并坐佥押公文”,违反规矩,定襄伯是伯爵,年富与之并坐是全然未将郭登放在眼中的表现。于谦特意为年富辩白的奏议,奏折中写道既然“都御史为风纪之官,与侯伯无相统属,既系钦命提督,当居总兵之左,岂有不许并坐之理”。年富在大同虽遇重重障碍,但兴利除弊、惩治贪官的功绩不小,这也奠定了他在历史上的清誉。

天顺二年(1458年),年富任山东巡抚,当地土豪劣绅因他的到来而暗自收敛。年富在山东任内还做了一件事,就是在衙署一隅立下了一方石碑,石碑上刻写了上述完整的三十六字箴言,为中国廉洁文化添写了浓重的一笔。后被山东官员转任后传于浙江,又被其后人传于陕西,复刻后列入西安碑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