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曰: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作为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陶侃,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41岁挂冠而去,从此远离官场,放飞于自然,寄情于山水,虽贫困而不悔。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为了生存,29岁时,陶渊明开始进入仕途,做过州里的小官,曾任江州祭酒一职,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如建威参军、镇军参军等职。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时年41岁,是义熙元年(405年),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有一天,县里要派督邮来巡查,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说:“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个乡下人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当县令前后不过八十多天。自此他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也曾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曾坚决拒绝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