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展示 >> 身边人物
刘学讲-老百姓的法官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6-19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顶着“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先进个人” 等多项荣誉光环的刘学讲,在基层,接触到的总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不明白“很普通,做的也是本职工作”的他怎么就得到了荣誉的肯定和百姓的褒奖。3月14日跟随一众记者,走到基层一线,我们碰到了一种法官,他,叫刘学讲。

  刘呀,是个实在的身边人

   刘学讲出生草根,是个实实在在的百姓身边人,说起他的出生地,明光的乡里乡亲的也都能知道:司巷的呗。现年45岁的他是个有追求的人,走到老乡身边做出点事来,“基层的案件不太好调解,该怎么创新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多年的扎根乡间,与乡民为伍,也早让他打磨出一身的地道乡土味儿,穿着制服也没距离感。

  1991年从大学法律系毕业分配到潘村法庭,接着的那些年里,又是基层磨练又是司法考试的,学习努力一路,去了县城,再回潘村,也总是和基层脱不开那点缘分。2010年又重回潘村法庭,带着当时只有三人的团队,走乡穿镇的,开始了他基层的“摸爬滚打”。2011年和2012年,他所审结的300多件案件,结案率万达99%,调解撤诉率达90%,这个在乡间路上走出的成绩,让潘村法庭在全市基层法庭中很突出。

  因为多了份同乡的情分,老乡们多得了点刘学讲的关照:找他调解矛盾纠纷,可以,找他办事吃饭,没门。这个“大傻子”帮理不帮亲的,他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明光人”倪某的“人情”战术吃了闭门羹,让捧着现金求“关照”的当事人灰溜溜地离开,反而是常有的吃力不讨好的上门调解,他倒主动送上门了。“今年1月快过年的时候,我起诉了5个案子,是经济纠纷,钱都欠了7、8年了,刘庭长他们从立案到结案就花了5天时间,中间做了大量调解工作。”接受过刘学讲帮助的村民华文士,说到这事,到现在还充满感激。而这只是他众多“高效”中的一个小例子。

  有情分的刘学讲,直面基层的社会矛盾,乐成“润滑剂”,做起来很享受也很有一套。

  刘学讲的“规矩” 百姓懂

  刘学讲干事不太讲规矩,非得把正襟危坐的庭审变出花样来,自创很多工作法,遇到老百姓的离婚的、打架的,欠债的到他那于情于理都想法摆平说通。条条法规慢慢讲,件件实情细细说,讲的是法律,讲的是情理。把好关系,掐准症结,开出良方,对症下药,有量有度,掌握了百姓心里的“病症”。

  老百姓生产生活有自己的特点, “午间法庭”、“黄昏流动法庭”、“田间法庭”、“渔家法庭”,为了极大方便农民打官司,潘村法庭采用多种方法。一些基本无争议的案件,还可以通过电话预约立案。为了解决诉讼时间长的问题,法庭确立了一周结案制,现在都成了潘村法庭的品牌。而这些方便了百姓的创新做法牺牲的是法官的休息时间,“一般中午,老百姓吃饭的时间,人好找。”刘学讲介绍起“午间法庭”的产生这么告诉记者。

  2012年10月,80多岁的王老汉要求儿女赡养的案件就轰动了,因为头一次见法庭搬到村里来“很新鲜”,300多村民围观了这场现场庭审。“通过这种巡回法庭的形式可以起到普法作用”刘学讲说,柳塘的书记李祖宝还参与过类似的庭审,他告诉记者:“其实他这是发动村民帮忙调解。”

  刘学讲说:“到了法庭就没小事,都要当成大事,因为老百姓都把这些当大事”。提前发现矛盾苗头,及时处理“灭火”,刘学讲想到还是要得从便民出发,让百姓方便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很重要。潘村法庭在偏远乡村设置便民受诉箱,在乡镇设便民接待处,便民受诉箱每周有人收集信息,便民接待处每月有人去现场接待。这样的方便真的做到了了解了民情贴近了百姓。

  刘学讲的“规矩”,老百姓们有了耳闻,找他诉苦的也多了,冲着他找他调解的也多了,于是他越来越忙。

  刘庭长很忙 爱没事找事

  刘学讲是个大忙人,忙开庭忙回访忙调解忙普法还忙带新人,每天接待着各色来求助的人,上庭的不上庭的,年轻的年长的都喊声“刘庭长”,这个称谓多了点邻家熟人的味道。3月14日的匆匆一见,本应该是从容的,可眼前总被他的忙碌充斥打扰,一众记者只能见缝插针地逮机会和他搭上话。

  刘学讲的忙在很多人眼里多少有点没事找事。他告诉记者调解的事总是要比直接审判多花上几倍的精力,提前的案头调查工作做的很多,但是他自己乐于这样,“一纸判决书,简单,但是常常矛盾还在,甚至会激化,调解就不一样了,双方都会心服口服,有的事后还能和好。”刘学讲更愿意选择去调解,他觉得这样当事人也能省钱省心。普法宣传也是,他想方设法地总结了很多形式,潘村中学校长周正发告诉记者:“潘村中学现在每年都有12·4法制宣传日活动,针对全校孩子的,已经坚持三年了,效果很好,当时就是刘庭长主动找过去要办的”。

  刘学讲算是忙成了一个业务精干的法院“老人”,可是一茬一茬的新人,在他眼里还得需要他手把手去带。2010年来到这个基层的潘村法庭,书记员换了一个又一个,每一个都要带,“培养一个熟练上手的书记员不容易,可是才培养好,就调走离开了基层。”说到这,刘学讲有些抱怨。带新人,已经成了这几年他的“义不容辞”。

  刘学讲的忙里,少了家人的身影,和他交谈话题也总是绕不开“工作”,问及家人他就淡淡一笑轻轻带过,听到的也只是“他们习惯了”、“没什么”。可是谈到他调解的案件,话匣子就开了,也只有提到家中的80多岁老母,才面露遗憾内疚,只是话题又很快被他带到了工作上。

  工作中的刘学讲,停留在记者短暂的接触印象中,最自然最从容的还是那个坐在审判庭上,走到当事人身边那个刘学讲,不会一时语塞,不会露出尴尬笑容,做事雷厉风行、待人平等亲切。对,就是那个老百姓口里的刘庭长、刘法官。他可以和交流困难的被告在庭上耐心解释一句话超过四五遍,那是他的习惯;也可以走街串巷地去回访一下调解当事人,和他们拉拉家常说说话,那是他的常态。

 

【附件下载】
                        
主题展示

copyright 2006-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皖ICP备06012098号
地址:安徽滁州市丰乐大道2188号 邮编:239000 电话:0550-3854622